【福清美景】天宝陂

2023-02-17
天宝陂是唐代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,也是闽东地区现存最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。2001年列为福建省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2020年12月,入选2020年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。

天宝陂是唐代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,也是闽东地区现存最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。2001年列为福建省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2020年12月,入选2020年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。
    天宝陂位于福清市宏路街道观音埔村,始建于福清置县43年后的唐天宝年间(742—756年),故称“天宝陂”。引水坝系河卵石砌筑,长219米,高3.5米,集雨面积85平方公里,宋祥符年间(1008—1016年),知县郎简重修,后为洪水所毁,熙宁五年(1072年),知县崔宗臣鸣鼓兴筑,有不至者则罚之,圳长700余丈,灌溉田千余石,后又毁。北宋大中祥符间(1008~1016年)重修,改称“祥符陂”。宋元符二年(1099年),知县庄柔正主持重修,以铁汁锢其基,广10丈,灌溉音西霞楼村至海口梧屿村的十洋之田,更名为“元符陂”。 明洪武二十四年(1391年),按察司佥事陈灏又募众重修。明万历年间(1573—1619年),知县欧阳劲、王命卿先后主持修复。清咸丰十年(1860年)秋,洪水暴发,天宝陂被冲决,直至咸丰十五年(1865年)开始修复,曾改名“咸丰坝”。 同治十三年(1874年)夏,遭遇大旱,天宝陂却因年久失修,丧失拦水功能。知县石鸣倡紧急发动群众抢修,使得天宝陂灌区的旱情得到缓解。1948年,又遇大旱,在福清各界名流呼吁下,国民党省政府迫于社会压力,才拨款再修天宝陂。1950年,人民政府对天宝陂加固重修。大坝外坡改为浆砌条石滚水坝,灌溉面积8000亩。1951年,成立天宝陂水利管理委员会,配备专管人员,加强工程的管理养护。时至今日,天宝陂依然保存古有的工程布局,其坝轴线呈东西走向布置,灌区涵盖福清龙江街道、海口镇等地的14个行政村以及福清东阁华侨农场、福清三华农业园等,总灌溉面积达1.9万亩。

部分图文转载自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。如内容中如涉及加盟,投资请注意风险,并谨慎决策

上一篇
下一篇